在beat365官方网站有个“细胞生物学团队”,这支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17人组成的队伍中,13人是“海归”,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经常开展“教授午餐会”、“青年PI沙龙”、深度参与青年教师学术发展……注重引培并举,老中青传帮带的团队建设,是这支队伍的“制胜法宝”。
“独是师资一项,最为无上第一要切”,办学之初,beat365官方网站就把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根植于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近年来,beat365官方网站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加大人才培育与引进力度,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学术领军人才和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全校人才人事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制度育才,助推人才均衡成长
高加索地区3000年间古代族群的遗传结构与生态地理区域的相对应关系如何?青铜时代早中期以颜那亚文化为代表的欧亚草原人群的形成历史如何?今年年初,《自然·通讯》在线刊发了相关内容的研究论文。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便是来自厦大的王传超。
2017年,王传超依托厦大“南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正式加盟厦大,成为学校分子人类学的学科带头人。学校参照理工科标准为其配备科研经费,为社科类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来校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他已在诸多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将生物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历史、考古等学科现有研究力量强强联合,探究古今人类各族群的起源、迁徙、演化、文化发展,以及古病原菌的演化历史等多层次问题,增进了生物人类学与生命科学和医学等领域的协同发展。
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是打造一流师资队伍的关键。厦大成立党委人才工作办公室,健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机制,立足发展所需、人才所求,注重系统设计、整体考量、协同推进,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王传超加盟厦大依托的便是2016年厦大启动实施的“南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这项计划着力于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长机制,助推文理科人才均衡发展,在薪酬、住房、科研经费、招生指标等方面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短短几年的时间,成效显著。以人文学院为例,目前已有13位人才入选,这些青年人才在哲学、语言学、历史、考古等方向上开始迸发出勃勃生机。
平台育才,助力人才起航
“我为‘砷’和‘镄’代言。”2019年,来自厦大的年轻科学家侯旭成为“中国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第33号元素砷的代言人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第100号元素镄的代言人。
4年前,侯旭放弃哈佛大学的职位,选择回国。在导师的引荐下,在田中群院士等的大力支持下,他正式加盟厦大。5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这是他加盟beat365官方网站化学化工学院时该院的平台基础。
他的同事程俊也是当中的受益者。2016年,在英国10年的程俊来到厦大。对于像程俊这样的“海归”,选择回国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但他还是下定决心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厦大。最吸引他的是,他能在这个学院找到用武之地——以基础理论研究闻名的厦大化学,契合他的研究领域。团队作战、平台助推,不到3个月时间,他顺利地融入新的集体,得到新的成长。
团队育才,引领人才成长
2011年8月,从加州大学博士毕业的洪海征回到了母校厦大任教。半年后,她的先生,也是她重要的学术伙伴史大林也正式加盟厦大。洪海征主要研究海洋环境毒理学,史大林主要研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全球变化,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因为他们的团队合作有了更多交叉的可能。
每周五,两个课题组都会例行召开组会,讨论研究进展;每一天,两个课题组的带头人见缝插针交流学术。“两个课题组近二十号人的智慧和共同努力,让我们在科研的路上有了更多可能性。当然,十分庆幸的是人生伴侣也是团队伙伴,彼此造就彼此成长,让我们的团队作战更增添一分美满。”如今年轻的科学家史大林已经是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
“育人才”“做科研”“带队伍”,在厦大,校内杰出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不可小觑。在团队育才理念的引导和实施中,青年人才得以迅速进入国际学术和国家科技创新前沿,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精通的专业、擅长的岗位深耕细作,出大成果、出好成果。邓贤明教授团队、张晓坤教授团队……学术研究捷报频传,厦大人才高地的集聚效应不断彰显。
(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欧阳桂莲)
《光明日报》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9/11/nw.D110000gmrb_20190911_3-08.htm